- 小报童精选
- Posts
- 专访歸藏:AIGC 周刊如何走红,成为同类付费专栏标杆?
专访歸藏:AIGC 周刊如何走红,成为同类付费专栏标杆?
《AIGC 周刊》歸藏访谈
小报童是一个专为创造者打造的付费内容平台。在这里,你可以专注于体面且用心的创作,与读者建立真正紧密的联系 — — 无需追逐热点,不必妥协广告,更不用担心被干扰。
「小报童精选」将定期分享平台内的优质专栏。现推出全新栏目「创作者说」,邀请优秀创作者讲述他们的创作故事与心得。我们希望这些真实的分享,能为你展现专栏背后的故事与价值,也为你踏上创作之旅提供启发与动力。
如果你也希望开始打造自己的付费专栏,小报童将全力支持你的每一步。
本期专访:歸藏,《AIGC周刊》作者
2022 年底,ChatGPT 横空出世,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。体验完 ChatGPT 之后,歸藏大为震撼,开始学习大语言模型和 AI 相关的知识,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,而这就是 AIGC 周刊的起点。
《AIGC周刊》现在已经有超过 592 订阅,平均每5天就会有一篇文章,特别感谢小报童专栏提供数据支持。
Q:简单介绍下自己的经历 & 专栏内容
A:我可能是 AI 领域的一个异类,学开发出身,但是很拉胯,后面开始做体验设计,慢慢做产品设计,现在在做 AI 内容的流程迭代和研发。
AIGC 周刊,是一个稳定更新了两年 100 期的邮件组,主要内容是过去一周 AI 领域值得关注的产品或者模型发布动态深度分析、过去一周 AI 领域的优质内容比如教程、分析文章等,还有就是值得关注和重要的论文介绍,突出一个量大管饱。
Q:是什么契机引发了想要开通这个专栏的想法?最早是如何给专栏定位的?
A:开设专栏的契机是在 2022 年 12 月 2 日 ChatGPT 发布后,我试用了它,感到非常震撼。这让我意识到,这可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。于是,我开始学习 LLM(大型语言模型)以及相关的 AI 知识。
每次写完笔记或心得,就顺手发了出来,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专栏最初的内容,根本没考虑过定位之类的问题。但在迭代的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到专栏的特色。具体来说,首先是量大和全面,我这里应该是国内最全面的每周内容整理;另一个是高价值,在论文和重点内容以及文章的有价值的部分,我还会基于自己的理解,人工做一些解释和介绍,方便读者抓到重点。
Q:在你来看,目前 AIGC 周刊取得了哪些自己满意的成绩?
A:核心还是在于让我建立了一种新的认知:虽然专栏只是上班之外的额外收入渠道,但通过长期坚持和稳定付出的方式来获得收益,能带来一种踏实感。
因为当短期的红利过去后,你会发现,这种模式依然能够持续产生收入。而且这种收入是长期的,只要你的渠道或者内容体系建立起来,后续只需要较少的维护,就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收益。从“睡后收入”或者“自动化收入”的角度来看,这种方式令人非常安心。
除了收益,更重要的一点是能与读者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。当开始面向用户收费后,付费读者群的互动频率明显提升,反馈也更加积极。一个重要的发现是,付费用户群的价值远高于免费用户群。在付费群体中,往往聚集了行业内的精英,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。这种互动不仅为专栏带来了新的增长点,也激发了许多新的创意。这让我更加确信,付费模式不仅仅是收入上的提升,更是价值的深度积累。
比如在付费社群中,关于热点问题和内容的讨论热度及深度,会比免费的更高很多。这很容易被合作方看到,且会更容易促成合作,比如黑色星期五的时候,我们群里都在讨论 Monica 的会员优惠很值,刚好他们的人也在群里。于是就促成了一次社群定向优惠券的发放,带来了相当大的转化。这样通过互利的方式给社群发福利提高粘性,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。
Q: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用户反馈?这些反馈是否让你对自己的专栏有了新的认识?
A: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用户反馈,可能是在开设了专栏群之后。通过和订阅用户的沟通交流,我发现其实专栏对很多人都有很大的帮助,这是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。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内容未必有多少人看,质量可能也没有那么好。
但有了专栏群后,交流多了,才知道有很多人每周都在期待更新。一些用户刚开始订阅时可能只是普通的职能员工,但现在有的人已经成功转行到 AI 相关领域,比如成为 AI 产品经理或专注于 AI 算法的开发。这让我意识到,原来自己的专栏不仅仅是写给自己的记录,也真正帮助了一些人开启了新的职业道路。
这种反馈让我对专栏有了全新的认识,不再只是单纯地记录和分享,而是意识到它有更大的价值,也让我更加有动力去持续更新、做好内容。
Q:当时为何想做付费专栏?
A:其实这个周刊是从 2022 年底,就是 ChatGPT 发布的那一周开始更新的。
在最初阶段,我并不算专业人士,但当时大家能够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。除了 OpenAI 的团队,专业人士并不多。所以我的内容对大家的帮助比较大,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传播。
后来,随着热度逐渐下降,行业的专业性和大众的需求开始分化,阅读量和增长幅度都不再像之前那样明显。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来维系热度,但其实心里始终有个矛盾点:我对收费模式有些抗拒,总觉得自己的内容还不够好。而且从免费转为收费,可能会让一些读者产生负面感受。
朋友梦珂一直鼓励我尝试收费模式,推动我迈出这一步。我非常感谢她的支持。最终我发现,收费确实是目前阶段最好的选择。不管是继续扩展内容的深度,还是与其他人共建,都难以实现圈层的突破。只有通过收费模式,吸引真正专业、在乎内容质量的人参与进来,才能让这个项目走得更长远、更有价值。
Q:为什么想做付费专栏而不是其他类型的内容?
A:主要原因是这个周刊本身以定期更新的 newsletter 形式存在,而我选择不做社群的初衷,是因为觉得维护和管理社群太过繁琐,不仅耗费心力,还会带来额外的琐事压力。而这些琐碎的事情是我非常想避免的。
相比之下,开设专栏是最轻松的选择 — — 我只需要专注于内容的持续更新,其他事务都由小报童平台来处理。小报童提供的一整套系统,包括折扣设置、分销功能、自动生成的宣传物料等,确实大大减轻了创作者的负担。这些工具帮助创作者整合了非常多的事务,提升了效率。
尤其是支付渠道和到款流程,这些看似简单,但其实隐藏了很多坑。我自己就曾尝试过自建支付渠道,当时踩了不少雷,发现不仅技术上复杂,还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。相比之下,小报童已经把这些都做好了,让创作者可以专注于内容创作,而不用为这些琐事烦心。这种平台化的支持,真的让创作者的工作轻松了很多。
这种简化的模式正是促使我选择在小报童开设专栏的核心原因。
Q:在经营专栏的过程中,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如果重来一次,你会如何解决?
A:在经营专栏中,我觉得最困难的挑战应该是下定决心转为付费模式。之前一直是免费更新,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必须持续输出。如果有时候不想更新,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。但转为付费后,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,比如拉群、保证更新频率、处理各种琐事,这些都让我感到很麻烦,所以一直犹豫不决,其实早就应该做出转变了。
一旦开始付费模式,之前的担忧反而逐渐消散了。付费订阅用户的存在,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事务,反而会推动着你不断前进。举个例子,群公告和一些必要的引导,一直有人问你自己就会很烦,自然就会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写一个,或者反思下之前写的是否合理。所以,用户会不断地找你反馈,推着你不断迭代。
长期来看,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持续增长的问题。比如,如何吸引更多用户购买或订阅,如何更好地服务现有用户。这可能是下一步需要面对的更大课题,不过目前我刚刚起步,这些还谈不上迫在眉睫。
Q:筹备内容过程中,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?如何克服的?
A: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能长期坚持做事的人,几乎没有哪件事能真正坚持下来。刚开始写专栏时,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没有足够输入的情况下,强迫自己在周末花一下午把内容写完。尤其是在工作忙碌或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,这种坚持显得更加困难。
后来随着更新时间越来越长,许多朋友会催更,同时我也发现这些内容确实帮助到了大家,这让我获得了一些成就感。转到小报童后,专栏变为付费形式,这让我增加了一份新的责任感。正是这种责任感,让我几乎克服了拖延症,专栏更新也变得更加自律和稳定。
除了责任感,我养成了新的写作习惯。比如我一般每天上午起床和上厕所的时间,会把前一天国外内容全部看一遍,然后标记有价值的信息;之后在上午将有价值的内容梳理完发布,不值得单独发布的也会重新标记,这样在周日整理的时候压力就会小很多。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用一些 AI 工具和自己的提示词来提高效率。
Q:如何持续能获得专栏的付费读者呢?
A:为了保持热度,我一直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持续更新,可以说比较“卷”。今年全年,我基本保持了日更的节奏,在推特、微博等短内容平台,平均每天会更新 5 条以上的内容。
每次内容更新时,我也会定期在社交媒体上吆喝,同时每期都会放出一些免费内容进行推广。这样的持续输出和互动,不仅帮助我维持了专栏的曝光度,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到我的内容。
关于免费内容的选择,这里有一些心得。我一般会选择上周比较重要的超级热点,因为这部分内容紧跟热点,但大多数人都看过了,只是做一些系统性的整理大家了解的全面一些,所以不会引起付费读者的不满。
Q:在专栏发展的过程中,是否有过关键的转折点,比如销量暴增或停滞不前?当时是如何应对的?
A:我和一些朋友的路径可能不太一样,我是稳定免费更新了两年之后,才最终转向付费模式。在这期间,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是今年六月份。当时,AI 热度开始下降,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订阅增长变得非常缓慢。为了应对这种情况,我尝试了很多方式,比如和其他人联合发布内容,或者自己更频繁地在社交媒体上吆喝。
但结果是用处不大,因为行业内需要关注这么大信息量的人群已经吸收干净了,剩下的 C 端普通用户根本无法消化如此大的信息量的内容,跟别人合作反而会影响其他人的内容质量,因为用户群不契合。
然而,由于内容的深度和每期更新的量级,对行业外的吸引力还是有限,这些尝试并没有带来特别大的突破。后来,在梦珂的鼓励(或者说催促)下,我终于下定决心尝试付费模式。
转型之后,除了找朋友帮忙推广,我还尝试了新的促销方式。因为我转付费的初衷还是想让内容被更多人消费,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周刊,所以其实在优惠上会相对大方一些。而且让朋友们帮忙吆喝的话,没有一些返利或者优惠总是感觉张不开嘴。有了比较大的优惠之后,也方便让一些朋友们帮忙宣传和分享,主要是小报童的优惠券支持标记来源,这个很方便能看到效果。
一番宣发下来,周刊在付费内容领域热度还是很高的,也让更多机构和平台看到了周刊的商业价值,进而带来了一些合作。另一方面,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容也有了一些自信,这些东西真的是有价值的。群里的反馈,也让我知道帮助了很多人,当然也带来了一些收入,通过内容带来的收入会让人感觉很踏实,是你通过认知和知识赚的钱。
所以经过前期的适应和调整,我惊喜地发现,转向付费模式后,不仅影响力有所提升,还促成了更多的合作。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前的方向,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。
Q:如果你能给新创作者一些建议或忠告,最重要的会是什么?
A:如果要给新的创作者一些建议或忠告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正反馈,然后坚持下去。单纯的坚持其实意义不大,尤其是没有反馈的时候很容易放弃。但如果能够通过一些渠道获得正反馈,比如数据上的增长、用户的认可,甚至是金钱回报,这些正反馈会转化成你继续坚持的动力。
此外,不要担心起步时写得不好,只要愿意慢慢写,写得多了,自然会越写越好。所以我的建议是多写,多尝试,然后通过正反馈激励自己去写更多。这会是一个良性循环,帮助你不断进步和成长。
本专栏现为小报童精选的读者提供限时 8 折专属优惠券,限量 50 张,原价 200 元,折后仅 160 元。
如果你对本专栏感兴趣,可以通过「微信扫描👇二维码」或「点击链接」领取,优惠券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

微信扫码领优惠券